心理咨询还是老炮儿的江湖,听听创业17年的张冉怎么说

2016-10-26 17:41:12556

原文标题:《要不要立牌坊?这是个问题》

作者简介:

官方介绍——张冉先生,成功之道教育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曾就职于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后创业进入应用心理学行业,至今已17年,所创公司成功之道也成为行业龙头。2014年,根据对咨询行业长期的观察和省思,创办了三年学制一千多学时的“1879计划”​,以推动咨询行业标准建设。

非官方介绍——张冉,70后,心理学教授评价他“憨憨的”,文案眼里的文案高手,文艺范儿,喜欢老树的画,学员眼里的“真性情汉子”。

☟憨憨一笑,在第十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

内容概要:

一.科班出身和半路出家

二.公益和收费

三.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

四.专业和商业

五.发展和规范

六.专业路线和经营路线

七.咨询和服务

八.问题解决取向和发展取向

九.名可名,道可道

 

一、科班出身和半路出家

自2002年劳动部推出心理咨询师职业考试以来,每年参加考试和取证的人数都几乎在倍增。这个考试不要求一定要具备心理学的专业学历,于是各行各业背景的人出于种种原因参加了这个考试并取得了证书。

据可靠数据,目前已取证的心理咨询师人数超过了60万(此为2014年数据,如今更新至90万),2013年报考人数超过34万,2014年预计将超过40万。其中,心理学本科专业背景的“科班出身”,不超过10%。 

也即,目前正在执业的心理咨询师,有90%以上是“半路出家”。 

这种现状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心理学作为一个专业,在文革期间是被废掉的,改革开放后才逐步恢复。首先恢复的是教育心理学专业,临床咨询专业的恢复也不过是近10多年的事。  

所以,很多咨询师的执业之路走的异常艰难。不仅要尽快学习掌握更多的咨询技能,以便能够更快的“上手”,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有着其他的本职工作,一边做着本职工作,一边做着咨询,一边照顾着家庭,一边忙着去参加各种工作坊,其间所承受的压力,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很难理解那种困难与艰辛。 

然而,这种困难还不是最主要的。更大的困难是,面对林林总总、层出不穷的各种疗法、技能,自己却不知道如何选择。 

因为讲求实效,更往往青睐快速见效的方法和工具,曾几何时,在很多咨询师中间弥漫着一种“速成情结”和“导师崇拜情结”。近几年,随着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在逐渐得到好转,但依然不同程度的持续存在。 

这种速成情结和崇拜情结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招打天下,结果就会时灵时不灵或不知其所以然。

1879计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台湾非常有影响力的心理咨商前辈萧文教授在1879的一次专家座谈会上就谈到: 

“很多心理咨询师很在乎怎么应用技术做咨询,而对这个过程中的理论部分不是很清楚,在做咨询的时候 就显得比较吃紧,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

其实我们在培训一个咨询师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这些 咨询师要了解问题的根本存在哪里。

其实我们了解包括精神疾患在内问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这些问题跟我们现在的社会、经济有关联性,如果心 理咨询师不了解这种关联性的话,在做咨询的时候,就只能用一种方法应付所有的个案。因为每个个案,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但是来自于不同的社会脉络,不同的背景,引发出来的问题与需要恐怕都是不一样的。 

这个问题在我们大陆心理咨询师培训里面,如果只强调技术的结构就很容易出问题,始终不能够有效的应对个案。”

☟萧文教授,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咨商与辅导研究所教授,美国密苏里大学咨商心理学博士

所以在1879计划的课程设置中,仅“心理咨询概论”模块就开设了4门课,共计14天,84个学时之多。

在这个模块里,还特别增设了“心理咨询研究与论文撰写”课程,并且要求学员必须选择至少一个课题组进行实验设计与论文写作。

做论文不是为了证明“我也会做论文”,而是要学会一种思维方式,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会对个案功底的提升带来帮助,而且,通过论文的发表,也对提升个人专业形象有所帮助。

搞课题做实验写论文,对普通的心理学专业培训项目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成本要增加很多,并且已经超出了培训义务之外。但1879必须这么做,因为对大多数执业咨询师来说,这一课必须得补上。

同样,对于科班出身的同学,心理咨询执业之路也同样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在校期间,基本技能与疗法的训练深度不足,很多即便是心理学本科毕业的学生,面对来访者的时候也常常会觉得无从下手,缺乏自信。与半路出家的同学相比,社会经验与技能训练的不足,往往成为他们的短板。

☟林家兴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系教授

另外,在1879“专业咨询理论”,授课方式也大多采取“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帮助学员从整体上掌握系统框架,在系统理论框架之下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咨询实务。

大家知道,台湾的心理咨商师体系是比较完善的。今年年初,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专业委员会的相关专家也去台湾进行了考察,对他们的体系也高度认可。台湾的心理咨商师是“硕士+1年”,也就是说,在取得心理咨商硕士学位后,还要再有一年的实习与督导时数,才能有资格参加心理咨商师的认证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成为执业心理咨商师,可见台湾经验中对基础理论的重视程度。

“1879精神”是12个字:科学,专业,严谨;精致,优雅,从容。在业务与治学方面,要科学、专业、严谨,在心态与方法上,要精致、优雅、从容。

1879精神,不是要反对“速成”,而是要摒弃“速成情结”。就像属于“主流”的焦点短程疗法,也是基于对精分等长程疗法之弊端的反思而发展出来的,是从深厚的理论土壤中萌发出来的。

☟连廷嘉教授,台湾台南大学咨商与辅导系教授

很多咨询师都喜欢简、快、速成,这个很容易理解,我也不反对。但需要重视理论基础,这个是基本功。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没有理论就没有积累。做了一个又一个的个案,有效不知道是什么使之有效,无效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无效,这个如何形成积累?没有积累又如何提升?

1879计划总督导、课程总策划廖凤池教授是台湾心理咨商师培训与认证体系的缔造者之一,也是台湾《心理师法》的推动者,他在1879专家座谈会上说到:

“我就想,怎样来提供一个比较有系统的课程,让我们大陆的心理咨询师,如果有一些基础的可以加深,如果有一些基础不是很足的,也有机会把一些必要的东西总结起来。现在的理论的部分是开设几个学派的理论让学员学。因为不同的学派可能基本的观点都不太一样,所以不是每个学派都要修。

另外后边实务的问题针对应用的各种生活环境、职业环境、家庭环境有一些探讨。

再后边希望还可以做专业辅导,这在规划的时候,需要让这些心理咨询师理论基础更扎实,实务应用,坚固督导,最后可以毕业。

我只有一个目的,希望透过台湾的经验能够让我们大陆的心理咨询师储备走上系统、深化的方向。”

☟廖凤池教授

二、公益和收费

有人说2008年是心理咨询甚至心理学的“元年”。不是因为奥运,而是因为汶川。心理援助成为当时的热点词汇,志愿入川进行心理援助的心理咨询师们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使公众知道了原来心理学不仅仅是精神病患者需要的。

心理咨询在中国,就是以这种公益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的。于是公益似乎就成了这个行业与生具来的社会印象。

一方面是社会上出现了心理学热,各高校纷纷上马相关专业,咨询师考试报名人数成倍增长。 另一方面,很多咨询师在吐槽“入不敷出、经营困窘,咨客不愿交钱,只想免费……”。

毕业的心理学子也纷纷抱怨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徒有其热,有行无市。于是有咨询师开始自我安慰:“我们这一代也就这样了,权当为下一代打基础吧。”

也有很多咨询师的咨费做到了1000元/小时甚至更高,并且咨客人数也不少。比如,我们成功之道教育集团的很多咨询师和一些学员。有一次在微博上说起此事,遭到攻击,说这是“天价”,“真敢收”,还有更难听的。没想到的是很多同行也说:“有更好的、更便宜的心理咨询,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

为什么心理咨询一定要“便宜”?LV专卖店一定到卖成淘宝价才道德么?1000元/小时,最资深的咨询师在保证咨客数量的前提下充其量每个月可以做100小时(没人能保证这样的来访量!),月收入也不过10万。这相当外企高级白领的收入吧?

很多咨询师非常喜欢这样的解释:“没有收费就没有疗效,收费是咨询的一部分。”这个结论是不是科学先不说,如果这样,那是不是如果没有疗效你就得退费呢?我看这还是“牌坊心态”使然,好像不给“收费”一个专业性解释就显得自己不够高尚。

心理咨询是一个行业,和卖菜的没什么不同,和阿里巴巴们没什么不同,大家都是在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尽管心理咨询在形式上与卖菜的有所不同,但甲方乙方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原则都是一样的。平等、信任、安全、互惠,对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大家都是一样的高尚。在道德层面,心理咨询师并不高别的行业一等,何必自己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负担呢?

☟从左至右:中国心理学会标准委主任梅建教授、张冉先生、中科院心理所博士生导师张梅玲教授

三、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

为什么会1000元/小时却应接不暇,200元/小时却门可罗雀?因为“品牌溢价”。品牌,是消费者心智中的产品形象,这还是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的品牌溢价是如何获得的?因为有品牌投入。

对专业的投入,对运营的投入,对自我品牌设计的投入。这些都是你看不到的。特别是草根出身没有院校光环的执业咨询师,这种投入、这种付出、这种艰辛可能是体制内的学院派们无法想象的。

正如我们告诉来访者的那样,执业咨询师也应该设置自己的目标。目标有两类,一类是财务目标,一类是非财务目标。

财务目标,比如,明年我的咨询年收入要达到20w,资费要达到800元/小时,这样咨询时数就要达到230小时,按人均5小时,全年至少要有48位来访者,每月至少新增4位来访者……这是财务目标。

但这个目标是不可控的。

可控的是非财务目标。比如,今年要掌握哪种新的疗法、写几篇论文、参加几次专业培训、几次专业会议、几本书、去学校或企业讲几次课……从业务技能提升、人脉拓展等几方面,设置自己的非财务目标。

非财务目标的实现,是实现财务目标的梯子。

☟从左至右:上海政治学院贺岭峰教授、复旦大学孙时进教授、张冉先生、清华大学徐卓博士

四、专业和商业

心理学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也是最容易跑偏的行业。传销、成功学甚至邪教都会很方便地给自己穿上心理学的外衣来欺世盗名。风险的确很大。所以,我想这可能也是学院派强调学术性的主要原因。

但不能因为心理学的这种专业性要求,而忽视甚至拒绝心理学行业的商业思维。

既然人民政府能够把心理咨询师当作一个职业去认证,首先是因为这是对人民有益的。尽管在萌芽期可能会经历一些摸索,走一些弯路,甚至出一些乱子,但这个只是阶段性的、历史性的,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

存量需要借助越来越多的增量去实现规范。这个行业的增量包括:越来越多的新的人才、越来越多的新的理念、越来越多的新的用户等等。

旧有存量迫于增量的压力,也会进行自我修正,最终逐步提升整体存量的专业水平与职业能力。

1879计划的推出,实际上是对行业存量的一种修正性努力。只是指责“不专业”是没用的,是做些建设性工作的时候了。

一个职业要想得到发展,在“专业”之外,还需要把它放在“商业”的背景下去思考。

因为对大部分执业的咨询师来说,他们必须要去市场上吸引、争取更多的来访者来养活自己。而对体制内的大多数心理学工作者来说,这个压力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仅有工资可拿,还有获取各种“科研经费”的机会。

无论是“科班”还是“半路”,只要你下海执业,你就必须专业和商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因为没人给你经费,没人给你工资,必须要靠自己。

只要你在专业上站的稳(这个前提很重要!),那么商业上,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更要发挥出你的优势,从产品与服务的定位、包装,到传播、推广,每一个环节都是心理学,这恰恰应该是我们的专业优势。

如果听到有个别“专业人士”只是攻击你“太商业化”,你完全可以忽略。因为有些人的服务对象是美国人的SCI,而你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大众,本质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他们没有资格对你进行这样的指责。

但如果攻击的是你的“专业性”,这就要引起重视了。因为对大多数半路出家甚至一些科班出身的咨询师来说,这一块,的确有些先天不足。

☟徐西森教授,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复健与咨商研究所教授

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到现在,需要从业者共同去面对一些产业问题,从小、乱、散跨入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新阶段。1879俱乐部的设置,是为了搭建一个真正实现产、学、研产业联盟的产业平台。

在1879计划中,除了专门设置了“开业支持”这门课程外,还将安排一系列的关于心理学行业的营销与自我营销的沙龙、学员活动,以帮助大家专业和商业两手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做到“科学、专业、严谨”,才能“精致、优雅、从容”

1879学员和张冉先生一起

五、发展和规范

和注册会计师、律师不同的,后两者有自己的行业协会,负责出台各种执业规范和标准,而咨询师行业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政府背景的行业工会,执业规范、执业伦理、继续教育规范、行业准入标准、年审制度、督导制度、仲裁制度等等,都没有任何标准,以至工商局都不能给注册“心理咨询公司”。

一方面缺乏规范,同时另一方面这个队伍每年都在扩大着,无序发展着。这种状态蕴藏、积累的风险越来多、越来越大。一旦爆发,就是一个又一个社会丑闻。什么时候会爆发?谁也不知道。作为从业者,我对此深感焦虑,一粒老鼠屎能坏了一锅汤,会给这个刚刚萌芽的行业带来灾难性打击。

但总的来看,在咨询师考试环节正在逐步规范,越来越严格。但在取证后的继续教育环节,还缺乏具指导意义的标准。成功之道教育集团与中国心理学会标准委合作推出的1879计划,可以说是在中国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标准建设方面所做的一个尝试。

1879计划在几乎全盘引进台湾心理咨商师培训课程体系、课时与师资的基础上,根据90%以上的咨询师是半路出家的现状,又增加了部分课程内容,使总学时超过台湾体系的硕士生课程,达到1000课时以上,这还不包括每人至少10次的个人督导,更不包括琳琅满目的1879会员尊享的专业成长活动。

正如张侃教授在1879专家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中所说:

“1879计划不是想做一个门槛,规定谁可以做咨询谁不可以做。1879定位很清楚,我们是提供知识,提供继续教育,不是发什么证,不是说谁可以去做咨询,谁不可以去做咨 询,而是通过1879计划让心理咨询师把心理咨询工作做得更好一点而已。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够推出标准化,对整个心理咨询行业将起到引领作用。”

六、专业路线和经营路线

这是个“定位”问题。定位的概念,源自营销领域的特劳特,但实质上还是营销心理学,特劳特本人也反复强调,只有定位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定位,才是真正的定位。

微博上常常收到咨询师和心理学在校生的私信,抱怨说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市场,没有出路,只好改行。咨询师们都在帮别人发现“我是谁”,却忘了先确认一下自己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谁。

有一次在郭晓洁老师的“萨提亚证书班”课堂上,一位学员和我聊天,探讨接下来他应该继续学习哪些技术,参加哪些课程。我问他:你是对自己怎么定位的?是想成为一个资深的、知名的咨询师,走专业路线,还是想扩大自己的咨询中心,走经营路线?如果是前者,就继续选择适合你的专业课程,如果是后者,专业课程可以不用再学了,应该去参加一些工商管理课程的学习。

先有定位,然后才好选择接下来要走的路。

话题在继续。他说这么说的话,经营路线应该更适合自己。我说:那接下来你就该再想想,经营路线该如何走?不是只招聘几个咨询师就可以扩大经营的。人员规模扩大容易,能不能有足够的客源支撑起你的收入规模?还是要继续进行更细的定位:是以个体咨询为主呢?还是以企业服务为主?一层一层剥开来。

七、咨询和服务

很多咨询师都在抱怨吃不饱的时候,你如何才能生存下来并且有机会脱颖而出?抱怨所谓大环境是没有用的,必须靠自己——你不也是这么告诉来访者的么?

好了,如果已经定位成以个体咨询为主,你还要继续定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还是以发展为导向?前者聚焦在神经症、情感问题、亲密关系问题的解决上,后者直接以促进来访者个人能力的发展目标。

如成功之道教育集团的“学习教练中心”在做的青少年学习能力辅导业务,既有个体咨询,也有团体训练,也有家长训练,忽略所谓心理问题。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或家长,会被安排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而“解决问题”恰恰是我们咨询中心的定位。对于企业的心理服务需求,我们专门有“EAP中心”去满足他们。

总的来说,无论是做个体,还是做企业,以发展为导向,能够帮助咨询师或咨询机构看到更广阔的空间和市场。大家都不觉得的自己有心理问题,大家都想过得更好,孩子能学习更好,夫妻能沟通更好,团队能绩效更好,公司能凝聚更好,能增加赢利更好——大家都需要发展。哪里有需要,哪里才有市场。

不是说以问题解决为定位导向就不好。适合自己的才好。

再说说企业心理服务,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大市场。但很少有心理咨询机构能够在这个市场上作出规模。于是又开始抱怨企业认识不到心理学的重要性,只看重眼前利益。

心理咨询机构,如果没有捐款没有拨款,你首先是一个商业组织,你先要自己把自己卖出去。好酒也怕巷子深啊。商业就是商业,不会因为你卖的是心理咨询,市场就会对你另眼相看、另立规则。

既然出来卖,就不要再想着去立牌坊。这句话是携程网早期合伙人、桔子水晶酒店创始人、我的师兄吴海在第八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演讲中的一句话,从这家伙不修边幅的形象,怎么也想不到他满书柜都是英文原版心理学书籍。他是1879的特邀演讲人,将会在1879俱乐部的活动中邀请他分享自己的管理与营销理念。1879俱乐部会设计一系列这样主题的活动。

做咨询要卖,写论文也要卖,只不过卖的方式不同,有的要站街,有的不需要站街,有时候要站街,有时候不需要站街,如此而已。

我们要学会营销自己。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把自己的服务卖给企业,首先要能听懂企业的语言,读懂企业的需求,而不是强加给他们——要学会跨界思维,真正和企业同理心,这也是咨询师经常会告诉来访者的!

在这个意义上,有过企业经验的“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更有优势。很多机构在这个领域已经做的很好了,商业模式清晰,产品模式灵活,既有理念又有方法,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架构、体系。

中国心理学会标准委主任梅建先生、张冉先生等

八、问题解决取向和发展取向

前几天去深圳出差,遇到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去报名参加中科院心理所在深圳举办的在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她告诉我,她们班上目前直接从事与心理学相关工作的同学目前只有她一个,她们的老师也说这个行业“没市场,没出路”。

真的没市场、没出路吗?在我看来,这个市场大的不得了。

补习班的市场大不大?但你想过没有,这个市场其实也应该是心理学的市场。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心理构建的过程,心理学对“学习”又专门的研究,有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成功之道教育集团的“学习教练™”证书课程就是以此为目标市场进行设计的。

婚介市场大不大?婚恋不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么?百合网不就是靠一套简单的测量就脱颖而出了么?

招聘市场大不大?招聘和新员工培训不是心理学的事情么?

为什么只盯着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不放呢?难道你不知道心理咨询师不能做诊断不能做治疗只能做咨询么?

这是取向问题,从商业角度看,还是定位问题。如果只把眼光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这个市场的确很狭窄,很艰难。但如果换个角度,把注意力放在促进个体成长上,将处处是蓝海。

跟心理学家大会与会代表一起

九、名可名,道可道

这个话题就不细说了吧。在成熟的国家,应用心理学的相关职业规定的很细,都有自己的行会,自己的执业规则,我们现在还没有。

我们的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暨应用心理学高峰论坛,8年下来,这个大会已经被定位在心智中的定位是“一线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会议”。但这个大会从一开始就存在争议,“出席这个大会就成了心理学家”?我们没这么想,出席大会的代表恐怕也很少有人“敢”这么想。

但是,为什么不敢想呢?一线的心理学工作者就不能成长为心理学家么?这正是这个大会要呼唤的,呼唤更多的专业的、规范的应用心理学家们的出现。

通过中国心理学家大会这个平台,一线的心理学工作者可以看看台上的来自海内外心理学家们带来的新的成果、新的经验,结识到专业交流的新的同行、新的伙伴,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或者业务拓展都会带来帮助。

至于有些朋友所担心的,“参加完这个大会就成了心理学家?!拿这个招牌去忽悠来访者?!”

朋友您真的多虑了。来访者不会这么幼稚,绝大多数参会者也不会有这样动机。即便有个别害群之马,在还没有行业伦理委员会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大会这个平台将其公之于众就是了,在移动终端时代,欺世盗名的风险与成本会远远高于他的收益。如果您还是有疑虑,我很欢迎您能够以一个参会者身份,微服私访一下那些参会者感受和动机,相信您会被他们感动的。

名可名,非常名。一只铅笔,在我们手里是铅笔,在小狗的眼里就是一个玩具。道可道,非常道。当其无,有利可用。对人民有用的,就是有价值的。

既然出来卖,就不要再想着立牌坊。既然写了这些东西,就不拍被您拍砖。

张冉

2014年9月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老树的画,张冉先生时常赞叹其风骨意蕴

 

1879计划

中国心理学会标准委主办

引进台湾咨商心理学硕士生教学体系

3年学制1000+课时

汇集两岸宗师级实战派名师

十年磨一剑

打造咨询行业黄金品牌

​新班年底开课

现在正在报名

010-51653135/36

1879计划白皮书下载地址(复制地址到地址栏可下载):http://pan.baidu.com/s/1kV79Om7

 

文/1879俱乐部 (1879计划网站引用分享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独家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报名1879计划,请点击我要报名

实时了解1879信息,请关注1879公众号